早在北宋時期,「象戲」就已經非常流行,只是與現制象棋不完全相同,不過也是兩個人對弈。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也很喜歡弈棋,不僅如此,他還曾嘗試過物件戲進行改革,採用十九路圍棋局,將”唯可容二人”的象棋擴大為七人對弈的”七國象戲”。
《古局象棋圖》中對「七國象戲」有全面介紹,原文如下:
七國象戲,用百有二十,週一,七圖各十有七。
周黃、秦白、楚赤、齊青、燕黑、韓丹、魏綠、趙紫,周居中央不動,諸候王得犯,秦居西方,韓、楚居南方,魏、齊居東方,燕、趙居北方。
七國各有將(直、斜行無遠近)、一偏(直行無遠近)、一裨(斜行無遠近。 雖名象戲,而無象及車者,車即將及編、裨所乘,象不可用於中國故也),一行人(直、斜行無遠近,不能役敵,敵亦不能役),一砲(直行無遠近,前隔一棋乃 可擊物,前無所隔及隔兩棋以上則不可擊)、一弓(直、斜行四路),一弩(直、斜行五路)、二刀(斜行一路)、四劍(直行一路)、四騎(曲行四路,謂直一斜三)。 ”
七國象戲與圍棋盤相同,七國各有”將”各一枚,分到七方后分別名為:秦、楚、齊、燕、韓、趙、魏,在中央多了”周”天子。
七國象棋棋子各方各有不同的顏色:秦為白色、楚為紅色、韓為丹青色、齊為藍色、魏為綠色、趙為紫色、燕為黑色,共計102個。
“將”可直行,可斜行,並且沒有距離限制,是最強的子力。
“偏”只能直行,沒有遠近,和現制象棋中的”車”一致。
“裨”只能斜形,沒有遠近,類似於國際象棋的”象”。
“行人”一枚,不能吃子,也不能被敵方子吃,只起到阻塞敵子的作用。
“砲”的著法與現制象棋”炮”完全一致。
“騎”即現制象棋的”馬”,著法與現制象棋”馬”也相同,但”騎”每方四枚,比現制的”馬”多了兩枚。
“刀”斜行一格, “劍”直行一格,是北宋時期流行象戲中”卒”著法的綜合。
新增加的”弓”和”弩”實力大於”刀”和”劍”,”弓”直斜行四格,”弩”直斜行五格。
七國象戲並非只能七個人玩,三、四、五、六人也可成局。
七人對戰時,每人佔一國;
六人對戰時,秦要和一國「連橫」;
五人對局時,楚再和一國「合縱」;
四人對局時,齊又與另外一國「合縱」;
三人對局時,則讓秦和兩國「連橫」。
所謂「合縱」和「連橫」,是指對局者,可以掌握兩國或三國的棋子,但限於秦、楚、齊三國。
這裡面面還融匯了戰國「合縱連橫」之說。
戰國時期,秦相張儀倡「連橫」之說,而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則倡「合縱」之說,七國象棋正是反映了戰國時棋的歷史情況。
對局從秦開始,逆時針方向依次為韓、楚、魏、齊、燕、趙。
任何棋子不許攻入中央的”周”地,只能越過或繞過,這又是體現了春秋時代的諸侯,仍然尊重那有名無實的周天子。
七國象戲在司馬光死後就煙消雲散了,幾乎完全消失。
由此可見,他進行的象棋改革以失敗告終。
但現在看來,也非常具有新意,棋友們在朋友多時,不妨拿來一玩,也不失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