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即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有非凡建樹,從而令世人注目。 自古以來,象名人,即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有非凡建樹,從而 令世人注目。
自古以來,象棋與名人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專長各異,甚至政治觀點相悖,但他們卻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都喜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被譽為”四大藝術”的琴、棋、書、畫。
周恩來曾對知識份子說過這樣一句話:”琴棋書畫都要會一點,要成為通才”。所謂「通才」,就是多才多藝,就是人的文化因素。棋做為四大藝術之 一,自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
由於棋弈對智力,意志和思維方面的促進作用,故科學家認為,它是人類創造活動過程的一個縮影;是集娛樂、體育、智育、藝術與科學之大成的高尚活動。 即為高雅藝術,自然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與墨客騷人喜愛的專案。
唐代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為宣導『象戲』,武則天推而廣之。 ‘當時社會風尚十分重視弈棋,文人學士會不會弈棋及其水準高低都與他在社會上的地位有一定關係。
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頗為自負,曾有「棋罷嫌無敵,詩成愧在前」之感歎! 名臣狄仁傑,以棋局釋政局,首開棋為政治服務之先河。。
宋代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 他下棋輸華山的故事家喻戶曉,而且重信諾,不僅賜華山陳抟,同時『免華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 因下棋而使廣大百姓長期免稅,此舉古今罕見。
在他的影響下,宋朝湧現出一大批象棋愛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劉克莊、李清照、葉潛仲等。 其中文學家洪邁撰寫《棋經論》,成為早期的象棋理論家。
曾編篡《資治通鑒》的史學家司馬光對象棋大膽革新,發明『廣象棋』,在中國象棋史上有一定影響。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人們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氣歌》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名句,卻很少知道他還是一位棋藝水平相當精湛的象棋專家。 他『行弈決勝負,愈負愈樂,忘日早暮』。可見興趣之濃。 他在詩中多次流露出對象棋的濃厚感情,『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桔裡枰』。 他還善弈盲棋,應該說,在中國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屬。 誰能想到,文天祥還是排局能手。 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製作過40多個象棋排局,可惜僅 有’單騎見虜”一局留傳下來。 從此局的著法中不難看出其構思之奇妙不僅凝聚著聰明才智,同時也閃爍著作者勇敢頑強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明代
與歷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堅決反對下棋的皇帝。 但其子其孫卻是嗜棋如命的『高級棋迷』。 這說明,象棋的藝術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 其子朱權不但下 棋,還編寫棋譜。 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組織編篡《永樂大典》時,還命他們編入一卷《象棋》。 其孫朱高幟(明仁宗)愛棋更甚,他與狀元曾子下棋興濃時,還賦詩 助興,互相唱和,這裡節錄兩句。 曾子曰:’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 明仁宗曰:’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 可知雅興不淺。 一生富有傳 奇色彩的著名畫家兼文學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詩。
清代
按說,清朝的帝王對象棋藝術該是比較陌生的。 然而,他們也還是禁不住『誘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 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戲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擺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戲。 總之,象棋在明清時期有著長足發展,特別表現在文化理論上。
誇張點說,明清時期的社會名流大部與象棋有瓜葛。 大家熟悉的小說家,文學家如馮夢龍、凌蒙初,吳承恩等,在他們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詩作。 曾官拜 東閣大學士的著名書法家劉墉寫過一首非常形象的《詠象棋》七律。 風流名士紀曉嵐,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意思是說,神仙都免不了好勝之心,況凡人乎! 就以’八仙’中的純陽真人呂洞賓為例,身雖離紅塵,卻仍嚮往著’教著殘棋山月曉,一聲長嘯海天 秋’的精神生活。
凡古今名人,對象棋的勝負心大都較淡,他們講求的是以棋會友,陶冶情操,勝了呵呵一笑,敗了擺上再來,正如東坡居士宣導的『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關鍵在於參與。
人們很少聽到有哪位名人因下棋而『紅臉』。 我們也注意到,既便非常認真的職業棋手,其『棋品』之優劣,也是與其本身具備的文化素養成正比的。有的『品藝兼優』有的則『藝高人低』。 名人,不管哪一類的名人。 或仙家,佛家、儒家、或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或帝王將相,或騷人墨客…… 他們和棋都有這樣和那樣的緣份和感情。
隨著世界象棋聯合會的成立,象棋–這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已然成功地推向了世界,而負責各國各地區象棋活動的召集人幾乎全是該地區的社會名流。 確切點說,喜愛和支援象棋的名人不僅在華夏比比旨是,即使在異域他鄉,也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