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10月,全國人大雙減擬明確入法,避免加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 11月3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做好校外培訓廣告管控的通知》。堅決杜絕地鐵、公交站台等所屬廣告牌、廣告位刊發校外培訓廣告。
一紙政策,讓新東方、學而思等教育集團一夜土崩瓦解,我們暫不討論該政策的合理性。今天,我們探討“雙減”背景下的棋類教育話題。
象棋圍棋,是中華國粹,具有東方儒家道家文明的印記與元素,對歐美國家的人們來說,如何真正認識中國,可以從象棋圍棋入手,象棋圍棋是中國人的身份證,是無聲的溝通語言,是中國智慧、中國基因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文化自信的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象棋圍棋首當其衝。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文化課培訓關門倒閉,棋類培訓迎風破浪,赶超以往,出現前所未有的繁花似錦的局面。
世界大疫之年,棋類培訓線下受阻,線上培訓迎來火爆招生。弈小象、棋小聖等在線培訓機構,學員井噴,師資擴容,一時間,竟然出現急缺師資的“幸福的煩惱”,一個新的培訓市場格局慢慢形成。
如果說,棋類培訓市場的火爆,得力於國家發展政策,那麼落實到地面,教育部與體育總局的政策,則是棋類培訓翱翔的另外一個翅膀。
2017年冬天,體育總局科教司與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聯合發文,《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管理辦法》,通知指出, 舉辦運動訓練專業有92所高校,運動訓練專業所設項目包含象棋、圍棋、國際象棋,二級運動員(含)以上即可報名高考。 2019年該政策提升至97所高校,2020年提升到99所高校,不僅包含各地的體育院校,還有不少綜合性重點知名大學,譬如,浙江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大、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大、華中師大、暨南大學等。
三大棋作為體育單招項目,成績突出的大師,可以保送到985重點大學。
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屬於棋類專業人才的大本營,有特招傳統政策,上海財經大學王廓、時鳳蘭、徐崇峰、蔣融冰、趙子雨、李炳賢、孫文、劉子健、孫昕昊、王家瑞,南開大學趙金成、玉思源、王昊等,浙江大學趙鑫鑫、唐思楠、吳可欣、趙暘鶴,中山大學有許銀川,北大清華有王天一、鄭惟桐、唐丹、金海英等,這些國家大師享受到政策紅利。
馬雲洞察未來世界發展大勢,他曾說, “未來30年,不學習琴棋書畫的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此言不差,人工智能日新月異,未來會大面積覆蓋勞動市場,唯有藝術領域無法全部覆蓋。
象棋圍棋對人的塑造功能已無需贅言,以棋養德,以棋啟智,以棋樹人,已成為共識。
孩子學棋,大的方面是弘揚國粹,發揚傳統,小的方面則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問題,那就是提高未來找工作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