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對中國象棋來說,是一個歷史轉折點。
其一,這一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象棋列為體育項目,象棋棋手的社會地位得到官方認可,從以前的富貴人家的棋待召或者職業彩棋,轉換到專業棋手,甚至有了體制內的事業編制,棋手不再飄零江湖,有了廟堂寄所,生存狀況大為改觀。
其二,這一年,全國個人賽開始,獲得冠軍,有了真正的、有統治力、有說服力的全國棋王稱號,從街頭擂台、省際對抗、番棋爭勝,到官方組織賽場,全國“棋王”含金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的多。
人們對象棋這個項目的認知,從街頭大眾娛樂,到殿堂冠軍大神,象棋在人們心中到底怎樣塑形,然後形成刻板印象,除了事業單位工資以外,他們的賽事獎金是最為敏感最為高效的塑形劑。
從1956年到如今,象棋賽事獎金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從最初的幾元到碧桂園盃70萬元,其間,天塹鴻溝,幾經波折,值得玩味。
國際象棋也曾出現天文數字獎金,1975年蘇聯卡爾波夫挑戰當屆世界冠軍美國費舍爾,但因為費舍爾對規則有意見,當時菲律賓棋協設立獎金500萬美元辦賽,最終破產,未能實現。
2012年世界冠軍賽,印度阿南德衛冕,獲獎金153萬歐元。
相比之下,象棋的賽事獎金還遜色不少。
1984年霍英東先生承諾,5年之內,在有胡榮華參加的大賽中,取得冠軍,此人若是非華人國際特級大師,將獲50萬美元。此舉一出,全球嘩然,在80年代,50萬美元意味著是一筆天文數字。儘管後來沒有歐美外籍人士奪冠,領走50萬美元,但此舉在當時對象棋的國際化,以及普通大眾對象棋的認知,已發生較大改觀。
2001年,BGN世界象棋挑戰賽冠軍10萬美元,是為當時最高獎金,拿來與後來的碧桂園盃冠軍70萬,同樣有較強的競爭力。
2016年,楚河漢界世界棋王賽冠軍100萬元,達到象棋賽事的獎金巔峰,傳播功效同樣瞬間白熱化,普通大眾對象棋的認知進一步提升。
棋手的獎金收入,是項目商業價值的風向標,等級分前十的棋手收入,關聯到項目商業開發與下游培訓市場,資本大佬是否進入項目投資,往往會看頂級棋手的年收入。
象棋雖然歷史底蘊深厚,民間受眾基數龐大,但文化價值與巨大流量能否轉換成為真正的商業價值,還需要“金剛鑽”來打通兩大壁壘,讓象棋的能量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