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棋搜Chessnology,支持中國象棋界發展!

歷史煙雲:150年前的中國象棋明信片

明信片於1869年首次在奧地利發行,距今已有150多年,是地道的舶來品。在百年前的外資明信片出現了中國象棋題材,是比較少見的。對於 那個時代熱愛製作風光明信片的投資人來說,似乎他們的視角不是研究一項棋類運動的,那麼為何要把焦點緊緊對準象棋呢?筆者現與大家分享幾張收藏的老明信片,談談自己的雜感。信口開河,敬請批評。

這是一幅用兩位道人在道觀前下棋照片製成的明信片。我的英文早已歸還老師,只好拿出手機用翻譯功能掃描了一下。大概是某個國外教會組織製作的用於介紹中國的宗教—道觀場所、生活之類吧

在我國古代寺廟、道觀中僧人、道士熱衷棋道者眾多。各類文學作品中也頗為常見。

比較熟悉的有 唐代李商隱 《即目》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照片中兩道人激戰正酣,茶童在側伺候茶水,凝神觀棋。身後可見高大漢白玉欄杆的建築,道觀規模之大不難判斷。

介紹道觀,鏡頭焦點對準象棋。可謂烘雲托月,珠聯璧合。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此片首先想到的竟是阿城《棋王》的句子“棋是道家的棋。”

這幅明信片主體是三位戲裝的女子。其英文的說明是介紹中國戲劇。具體是什麼戲種無法判斷。

三位年輕女子在照相館拍的戲劇古裝照,場景中象棋十分醒目。中間是主角小姐以示大家閨秀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之修養和身份。

實際上象棋與戲劇頗有相同之處。在戲劇中一根馬鞭千軍萬馬,三五步走遍天下。象棋中方寸盤中演金戈鐵馬,世事萬象。其大寫意的美學設計是共同的。用象棋作道具來提示烘托演劇美人之韻致,可見製作人頗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髓。

最後一幅明信片的似乎是畫作。選取了中國特有的物件。比如燈籠,樂器,象棋和麵具等。意在表達一個中國的娛樂休閒場景。但是以一個棋具愛好者的筆者來看,棋子被畫成立體的,與中國象棋不合。應該是作者沒見過真正的中國象棋,竟誤以為它與國際象棋一樣是立體的。這是令人遺憾的。

我對上述明信片的觀感是:首先我們姑且不論明信片製作者們初始目的意圖。但就畫面而言,無論是介紹神秘的宗教道觀或是魅力無邊的中國戲劇抑或是純粹中國式的娛樂場景。他們都毫無例外地選擇了借力中國象棋,這有力地說明了中國象棋在祖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她是對外交流中最中國的美麗文化符號。

(全文完 張超英)

訂閱棋搜Chessnology,支持中國象棋界發展!

更多精彩文章

合作查詢:thechessdaily@gmail.com

版權所有© 棋搜Chessnology – 中國象棋棋局搜尋,打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