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還需要推廣?
一個大街小巷都有人玩的智力項目,真的需要推廣?
很多年前,一位知名大師就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
不少人說,圍棋佔據了絕大部分培訓市場份額,象棋已被高度壓縮,實際情況是,圍棋家長會下的太少了,象棋家長會下的太多了,所以大多數孩子選擇學習象棋的概率便降低了。 至於所謂培訓市場“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個觀點在海量象棋家長的壓力下,幾乎沒有抵抗力。 因為,學下棋都是培養興趣而已,只要會玩就可以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拿到國家大師的。 除非,有極個別的需要專業培訓,奔著國家大師方向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群眾基礎這麼好,有這麼多的受眾,我們到底該怎樣推廣象棋呢?
進校園、進社區、開展少兒、青少年培訓與比賽,這些儘管都是基礎性工作,是增量工作,但實際上沒有抓住推廣的脈搏。
的確,現在的象棋,已不那麼急切需要推廣,更加急切的是需要拔高,拔高逼格,拔高檔次,拔高形象,拔高收入,這才是推廣的重要抓手,這才是推廣的重中之重。
一旦普及,便很難拔高。 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這也是象棋多年爬坡困難的一個根本性病症。
理順思路,“拔高”大致有以下幾個路線。
一,包裝傳播,賽事組織關聯機構提升賽事包裝、棋手包裝、新聞傳播檔次,其中包含賽事環境、賽事儀式、棋手著裝、棋具棋桌,新聞直播都須提出高要求。
二,賽事獎金,高度集中的名利才是專案拔高的不二法門,形象不佳,只要收入高,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認知度便不會太低。 所以,高獎金必然會引起跨界傳播,必然會讓不懂象棋的人,甚至對象棋有偏見的人群,刷新以往的觀念。
三、名人活躍,這一點對棋手似乎有點困難。 棋手大多喜愛沉靜安穩,保守低調,不會製造話題。 象棋界無跨界新聞,這是多年保守低調的氛圍所致。 “下棋的就是下棋的,專心下棋就好,搞那麼多事情幹嘛”。 這是一種普遍而且正確的觀點。 但就對知名棋手,尤其等級分前十的棋手來說,卻不那麼正確。 如何看準機會,恰當的一舉一動,都會為象棋拔高加分。 社交影響力是明星棋手商業價值重要參考指標,從以下表格即可窺見一斑。
商家投資象棋,不僅看流量,更看形象。 所以,知名棋手的社交平台,不可成殭屍平台,那是外界認知象棋最直接的視窗,千萬不要小瞧自身的流量與價值。
一個項目有無追捧粉絲,關鍵看明星人物,沒有明星,就沒有項目的推廣。
想當年,冠軍幾塊錢獎金的新體育杯圍棋賽,誰人能看得起呢? 誰人會關注圍棋呢? 當今古李十番棋冠軍500萬,誰人不知道呢? 遠一點說,如果不是美女潘曉婷的橫空出世,身價高達8億,又有多少人知道九球是什麼呢?
從來都不談商業價值的推廣,都無法提升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