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女孩子的興趣培養上面,基於傳統的安靜、文雅的這種固有觀念,家長或女生本人往往不會選擇象棋(象棋並非不文雅)。
象棋的核心就是”殺“王,把對方將死。 車馬炮什麼的,模擬戰爭的意味,似乎在傳統觀念里本就是更適合男孩子碰的東西。 就像軍迷,歷史地理愛好者總是男生比較多一樣。
大街上下象棋的糙漢們,老大爺們,老爺爺們,抽煙搖扇,拖鞋短褲,工裝單車,高談闊論,爽朗大笑。 這些人大概是以象棋為娛樂的主力軍,在一般的家長眼裡自然不希望自己家的女孩玩這樣一種遊戲,甚至對於男孩也是。 尤其是諸多家長非天才則不參與的這種觀念,象棋本身娛樂性質重,你拿不到成績,不如不碰。
圍棋給了女孩另外一個更可能的選擇,雖然圍棋裡面有更加慘烈的屠龍。 下棋的環境更安靜些,下棋的主要群體與象棋不同。 象棋也可以下得安安靜靜,也可以使用精緻的棋具。 但是街攤給人的印象太深了。
或小小年紀展露出聰穎才智,或對象棋愛不釋手,或家長送去專業培訓,大概除此之外的女生就算以前碰過象棋,後來也久久不下了。
棋社象棋部的女生簡直是寶。 但是有沒有還兩說。 實際上,這個問題就如同為什麼女孩子小時候更喜歡芭比娃娃,而男孩子更喜歡迪迦奧特曼一樣,本質上都是“本質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的爭論。
本質主義更有可能認為產生這些不同與性別與個體上的差異有關,包括男女生長髮育上的區別以及激素水平等等,表現在象棋上就是男孩子更有可能對這種“打打殺殺”的東西產生主動的興趣,而有些所謂“男孩子氣”的女生 ,也可以用激素等等的因素與一般女生有所不同來解釋。
社會建構主義則可能認為,教育和環境使得女孩子更少可能接觸到象棋,家長通常會送女孩子去學舞蹈、書法、樂器而不是棋類,且一種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女孩子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有意無意中支配著家長和同齡人社會環境不歡迎女生有“像男生 “一樣的愛好,避免女孩子去接觸”男孩子才玩“的東西。 久而久之,外環境的壓迫變成了內部的動力,使得女生自己的思想變成”社會建構“的樣子,並且也如此去教育下一代。
再說說我自己的體會,我的象棋啟蒙是天天聚在一起下棋的老大爺們,他們吵吵嚷嚷,棋子撞擊聲此起彼伏,也許是由於體內的激素驅使我去湊這個熱鬧,並最後對這種殺來殺去的棋感興趣; 但是若設想一下,假如我是女孩子,縱使我有興趣去湊這個熱鬧,大爺們是否會有耐心地教我下棋,旁人見到了是否會無心地說笑兩句,以及往後父母會不會給我錢去買一副屬於自己的象棋,都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看象棋的一個參照物:圍棋。 圍棋職業化做得比象棋更好,女性職業棋士更多,她們的收入也相對更高。 這是因為圍棋職業比賽不僅僅有中國在推動,上世紀開始,日本韓國就都有大量的公司贊助圍棋比賽,為這一個運動項目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使圍棋發展更加順利。 職業圍棋的興盛,吸引了許多有天賦的青少年選擇圍棋作為職業,學圍棋的大環境自然就很好,其中也不乏女性棋手。
而且下圍棋成為高收入之後,一系列的媒體曝光,社會關注就可以使下圍棋修身養性等神話宣傳出去,進一步吸引男男女女進入圍棋界,形成正循環。
而中國象棋,只流行於中國,越南等幾個國家,而且這些國家不富裕或者說富起來太晚,這就導致沒有足夠的資金流入中國象棋職業比賽,沒有資本的加持,那就只能靠情懷過活,所以中國象棋的職業棋手收入遠不及圍棋選手。
職業棋手收入不足,就導致沒有媒體曝光度,沒有青少年選手作為職業,沒有政策,然後這些就又導致沒有資本進入象棋職業比賽中,造成了惡性循環。 使得中國象棋僅僅流行於街頭巷尾,上不了大門面,賺不了大錢。 所以很多人學棋就圖一樂,也不指望有什麼額外的收穫了。 因此,沒興趣的女生根本沒必要學象棋,有天賦的女生也可能不深學。 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學象棋的女性始終特別少。
不過最近五年看來,中國象棋的發展進展非常快,我個人認為,騰訊集團對手遊“天天象棋” 的投入以及直播行業的興起使得象棋在一定意義上更快地商業化了,有了這些平台許多年輕人也願意繼續下棋。 近幾年中國許多本土企業對象棋比賽的贊助更多,這使得象棋職業聯賽的獎金更高,關注度更高。 今後象棋的處境會比現在更好些,只要預期收入足夠高,那麼學棋的男男女女就一定不會少,就會改善學象棋的女性特別少這樣一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