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亞洲象棋團體網絡賽收官,中國“男團”奪冠

12月17日,由亞洲象棋聯合會主辦、中國象棋協會承辦的2022年亞洲象棋團體網絡賽在“天天象棋”平台收官。 象棋特級大師孫勇征,象棋國家大師趙瑋、蔣融冰組成的中國象棋協會一隊奪得男子團體冠軍。 印尼象棋總會隊的Ni Kadek Sugianingsih獲得女子個人冠軍。 中國隊小將張佳雯獲得女子個人亞軍。 本次賽事,男子團體、女子個人均採用5輪積分編排制。 男子團體每隊由3名棋手組成,共有10支代表隊、30 名棋手參賽。 根據規程補雙規定,中國象棋協會隊派出兩支隊伍參賽。 中國象棋協會一隊由上海市象棋協會組隊,象棋特級大師孫勇征領銜象棋國家大師趙瑋、蔣融冰參賽。 他們已攜手征戰象甲多年,彼此間默契十足。 加上有象棋特級大師孫勇征坐鎮,中國象棋協會一隊無疑成為男子團體的奪冠熱門。 最終,他們不負眾望,在5輪比賽中未失一局,奪得男子團體冠軍。 中國象棋協會二隊由杭州市棋類協會組隊,選派張軒傑、葉梓涵、鄭奕宸等3名優秀青少年棋手參賽,三位小棋手平均年齡只有12歲,本次亞洲象棋團體網絡賽對他們而言是一次增加歷練和增長見識的機會,他們最終獲得第6名。 中華台北象棋協會隊、香港象棋總會隊分別獲得該組別的亞軍和季軍。 女子個人方面,共有6支代表隊的12名棋手參賽。 中國象棋協會隊由來自上海市象棋協會的國家大師王鏗攜手小將張佳雯出戰。 最終,張佳雯憑藉出色的發揮獲得亞軍,王鏗獲得第四名。 在今年8月舉行的全國象棋少年錦標賽中,張佳雯曾奪得女子U16組冠軍,獲得運動健將申報資格。 她在上賽季曾參加全國象棋女子甲級聯賽預選賽,本賽季女甲中,她代表上海隊出戰正賽,並在第二輪幫助隊伍重創衛冕冠軍北京隊。 在不久的將來,年輕人終將走上象棋的舞台中央。 印尼象棋總會隊的Ni Kadek Sugianingsih獲得女子個人冠軍,新加坡象棋總會隊的陳茗芳獲得第三名。
9月象棋國際交流講堂——學棋賞月 共賀中秋

近日,由世界象棋聯合會、亞洲象棋聯合會擔任指導單位,中國象棋協會主辦的2022年象棋國際交流講堂九月課程圓滿結束。 本月講堂繼續是由象棋特級大師、國際級裁判、資深教練員為主講老師,為來自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緬甸、柬埔寨、汶萊、澳大利亞、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象棋愛好者進行線上輔導。 濃情中秋,月滿人和。 9月10日中秋小長假首日,象棋國家級裁判周永濤就為海外青少年棋手傳授象棋對局結束禮儀,此外還通過反面案例為初學階段的小棋手講解如何進行正規開局,並告訴大家:“兵貴神速,行棋的時候要出手果斷,否則可能會貽誤戰機。 ” 中秋小長假第二日,象棋國際級裁判周文彬結合多個象棋賽事實例為大家講解象棋競賽編排的原則和方法,他希望,通過與海外骨幹象棋裁判的溝通交流,更好地規範海外象棋賽事活動,進而促進象棋運動在海外健康有序發展。 9月3日,象棋特級大師張強帶領大家賞析國際賽事對局,領悟象棋中局的對抗之道。 他選取了2017年“陳羅平杯”第15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德國隊薛涵第先負中國隊王天一的一盤棋。 “通過激烈的對攻殺法,可以快速的積累經驗,提高對局面的判斷力,從而提升自身認知水平。” 張強以自身經驗呼籲廣大棋手,“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走對攻棋。 ” 9月4日,中國象棋協會教練委員會副主任、高級教練葛維蒲,與海外象棋愛好者們熱烈探討象棋佈局“中炮過河車急進中兵對屏風馬平炮兌車”的變化規律,並以1992年全國象棋團體賽火車頭隊崔岩與浙江隊于幼華的對局為例進行深入剖析。 他希望通過以經典名局實戰的講解形式,可以更為清晰、明確的闡述最佳的破局技巧,讓學員們可以快速掌握。 2022年象棋國際交流講堂開課以來,高度重視海內外象棋文化、交流和技術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16期。 下一步,中國象棋協會將持續立足海外象棋愛好者的實際需求,積極開展2022象棋國際交流講堂。 10月8日-9日,象棋特級大師張強將繼續講解中局的對抗之道,高級教練葛維蒲將與棋友探討中局階段的攻守關係和基本戰術。 10月15日-16日,象棋國家級裁判周永濤將從“棋道禮儀”“理論教學”“棋弈人生”三方面進行授課,象棋國際級裁判周文彬將為大家介紹編排軟件理論知識和實操方法。
香江棋王曾益謙 七十年的坎坷歧途

曾益謙,廣東中山人,生於1927年。他的父親是華南棋壇極負盛名曾展鴻先生,與時人黃松軒、鍾珍並稱「粵東三鳳」。二三十年代,棋人一般多生活困苦,而曾展鴻卻是例外的一位,他因經商關係奔波各地,策划過多次大型賽事,對棋壇的貢獻功不可沒。曾益謙受父親薰陶,自幼即負盛名,頗為棋界前輩黃松軒、盧輝、鍾珍等人賞識,許為傑出俊才。1946年他參加廣州公開棋賽取得冠軍,後代表廣州出席穗澳埠際棋賽,擊敗澳門棋王梁兆發、吳文英,1948年到香港又獲香港公開棋賽冠軍。1949年香港南華體育會舉辦穗港澳三角埠際象棋賽,他代表香港戰和「四大天王」之一的盧輝,擊敗目空一切、自視甚高的袁天成,1950年上海名手何順安訪港也為其連敗二局,短短數年囊括穗、港兩地冠軍,屢克強敵,自此名聞弈林。 為了更好的提高棋藝,1953年曾益謙挾技漫遊國內,遍會南北英雄,戰績斐然。在上海與「七省棋王」董文淵交鋒時,又兩戰兩勝,令內地諸侯刮目相看。這次闖蕩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漢結識了年少的李義庭。在李義庭心目中,曾益謙是比「華南神龍」陳松順還要厲害的人物,曾坐客李家饒二先與其對弈四局,知李前途無量,囑李父悉心栽培,後李果於1958年奪得全國冠軍,足見曾慧眼識英雄。 1954年轟動棋界的穗港棋王大戰爆發,廣州代表是蜚聲棋壇、無人不曉的老一代「羊城雙霸」楊官麟和陳松順。香港代表則是曾益謙與黎子健。黎子健是曾展鴻的得意弟子,1930年參加全港公開賽,時年19歲的他便以輝煌戰績奪取冠軍;1954年初,黎子健與李志海代表香港出席港澳埠際棋賽,後又於同年參加香港澳門棋王邀請賽連場告捷,以個人最高分奪得香港冠軍,因未嘗一敗而備受讚譽。穗港棋王賽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行,場內懸掛巨型棋盤演繹著法,兩旁大樹裝設巨型喇叭,每晚觀者擠滿整個公園,可謂萬人空巷。廣州廣播電台亦破天荒現場直播,使得未能臨場觀戰的兩地棋迷,每晚圍坐收音機旁收聽這一棋壇盛事。穗港棋戰要求每位棋手與對方每人分先對弈六局,全部賽程共二十四局。整個賽程高潮起伏,雙方交替領先,接近結束時,香港隊積分一度超出,令廣州棋界大為震驚,最後雖然小勝客隊,也不禁出了一把冷汗。其中曾益謙一勝一負四平斗和「魔叔」楊官麟,棋藝為棋迷津津樂道,但曾以未能一敗心目中頭號勁敵引為終生憾事。 就在此時香港棋壇出現了一位日後紅遍香江的曹悅強。曹悅強在香港順德聯誼會舉辦的全港公開象棋賽和國弈會(香港象棋總會前身)舉辦的全港公開賽十屆循環大決賽中蟬聯兩屆冠軍,打破了香港棋手的原有紀錄。為效法港穗棋戰,當時由國弈會賽務組蘇天雄、黎子健、簡文孝、李志海提出,分成東、西兩隊作二十四局全港四大棋王對抗賽,由時下香江四大天王級選手曹悅強、曾益謙、梁慶全、何醒武參加。曹悅強與梁慶全二人交情甚篤組成東隊。綽號「澤叔」的梁慶全於1948年來港獲全港單人賽季軍,繼而在1953年獲荔園棋霸爭雄賽冠軍,60年代主持九龍啟德遊樂場閉目象棋擂台幾十餘年,直至遊樂場結業,歷時之久敢說前無古人鮮有來者。而與曾益謙拍檔的何醒武,幼年也有神童之稱,真的無巧不成書。何醒武與梁慶全兩人均於1935年獲得過兒童公開賽亞軍,可謂輝映成趣。綽號「御貓」的何醒武為1952年全港公開賽冠軍,1954年全港公開賽亞軍。四王賽曾益謙以二勝二負二和與曹悅強戰成平手,與梁慶全六局成和,真是旗鼓相當。最終梁慶全取得首次四王賽冠軍,其後第二次四王賽曹悅強奪標。但這一年稍後的香港企業商會舉辦「時來杯」全港象棋賽上,曾益謙以長勝之勢奪得冠軍,這些都在香港棋壇留下光輝的一頁。 1956年台灣長風象棋隊訪港,那時台灣棋風大盛,職業象棋蓬勃一時,因少與外界交流便給人蒙上一幅神秘的面紗。台隊擁有號稱「白也無敵」的白錦祥,「南吳北廖」之稱的吳莫榮、廖天賜,全台冠軍江培生及名手李天華,林伯昂(文超),賴光樞。香港雖人才濟濟,卻也不敢輕敵,經反覆考慮,派出曾益謙、蘇天雄、李志海、黎子健、簡文孝五人迎戰。曾益謙一開始即過關斬將勢如破竹,最後雖負於替補上陣的賴光樞,但仍以全場最高分取得個人冠軍。 1957年曾益謙與黎子健代表文大聯隊角逐全港公開團體象棋賽奪得冠軍,是年穗港棋界熱心人士有感前番穗港棋戰的轟動,籌劃更大規模的賽事,但因曹悅強赴美,以阮雄輝替補主力,導致港隊大敗。曾益謙這次表現也較上次遜色許多,回港後不過數月突患重病入院治療,臥床月余,出院適逢廣州棋賽開鑼在即,儘管身體十分虛弱,但他依然不理親友勸告隻身赴穗,心中只有一個希望,那就是擊敗當時「天下第一」的楊官麟捧杯回港。但事與願違,再為楊官麟所敗,屈居亞軍,這使他產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而在香港棋人紛紛吹捧曹悅強,他也如三國時代的龐統一般備受冷落,故在《大公報》工作之時以「鳳雛」為筆名撰寫棋稿,可謂用心良苦。 踏入六十年代,身體一向瘦弱的他大病後又未能好好調理,身體更加孱弱。因報館工作的繁忙,加上慈父曾展鴻辭世,種種心情不順導致夫妻意見不合最終離異。這些自然影響到他棋藝發揮,兩次比賽均為出道不久、聲名漸噪的伍天龍所敗,於是暫別棋壇靜養。六十年代中期,他又辭去報館工作,在九龍彌敦道開設展鴻棋院。教授象棋是一冷門行業,雖慕名來學有十餘眾,但租金昂貴,微薄的收入焉能維持生計,不過數月已用盡數年積蓄,惟有遷回城南道家中繼續經營。那裡是一破舊樓房,環境頗為惡劣,學生多裹足不前,只余「小貓」三兩。此時曾須身兼母職獨自撫養年稚的愛兒,經濟拮据其苦不足為外人道。 1969年曾益謙準備東山再起,闊別多年後的香港棋壇中流砥柱是伍天龍、黃福、林炯元、徐耀榮、黎惠東、黃冠中、張百專等人,圈內人士對曾並不看好,更何況年紀大了,料難與年輕一輩爭一日長短,豈料曾在眾人一致看淡下壓力頓減,一鼓作氣連克強敵,決賽與黃福交鋒四局不分勝負,抽籤決定冠軍誰屬,結果曾益謙獲幸運之神眷顧,再度登上冠軍寶座。同年與黃福代表香港赴台北參加第二屆東南亞象棋大賽,香港是上一屆盟主,此回衛冕,咸認為比上屆之黃冠中、張百專不遑多讓,甚至有人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豈料兩人開賽未幾即因小事不和各自為戰,最後只取得季軍而回。 1970年曾益謙蟬聯全港個人冠軍,適值東南亞象棋大賽改稱亞洲象棋賽,第三屆在香港舉行。香港代表為曾益謙、吳惠光、黃冠中。決賽碰上實力強勁的台灣隊。此前台隊6戰6勝,港隊5勝1和僅居其後,此戰非勝不可。只見戰幔揭開,曾益謙與徐俊傑對壘,雙方穩紮穩打,纏鬥一番和氣收場。那邊賴光樞開局未幾,炮打底士躁進為黃冠中先下一城。次局已經展開,賴光樞抖擻精神,圍攻黃冠中占儘先手。而黃冠中沉著應戰,最後以單炮士象全弈和炮兵。與此同時曾次局一改棋風,弈來雄悍非常,雙方激烈對殺、扣人心弦,結果曾不負眾望勇挫強敵。香港再度取得冠軍,歡呼聲震撼修頓球場。 香港經歷1967暴動事件後,社會震盪歷時數年漸漸穩定下來,經濟開始復甦,香港政府於1972年舉辦香港節大型活動,國弈會亦不甘落後舉辦香港節象棋大賽,分團體及個人兩項,為期長達四個月。那時棋壇勁旅保濟丸象棋隊由鄭守賢牽線下,聘請曾益謙、李旭英二人取代已替保隊連奪兩屆團體冠軍的伍天龍、林炯元,兩人不負所托,取得第一屆香港節團體賽冠軍。金牌勁旅保濟丸象棋隊至此三度奪魁,領隊李亮能先生大為高興,要給隊員特別獎勵,結果一致贊同暢遊東南亞以棋會友,翌年12月遠征新馬泰,全勝而歸。 此時曾城南道家需拆建,得好友曾振邦律師協助,覓得旺角太子道一層樓宇。該處雖有數十年樓齡,但地方寬敞,加上交通便利,學員日漸增加,棋院亦於星期天開放,酌收茶資,除昔日美寧台一班業餘棋友劉發業、韓汝標、呂聯生、鄭守賢、梁守勉、雷雄才、黃樹楷等長輩外,亦成為棋人落腳地。學員增加、棋院聲勢壯大本是好事,誰知竟成曾的沉重包袱,他因怕演出不濟學員卻步,下起棋來戰戰兢兢應勝不勝,1972年及1976年個人賽分別被棋藝較他低的溫駒和王永棟淘汰。 1977年香港國弈會鑑於中國女子象棋蓬勃發展,開設女子象棋訓練班刻不容緩,邀請曾益謙為導師。早期學藝者的伍綺蓮、謝鳳影、鄭慧卿等皆有不俗表現,八十年代中期的羅燕清更為香港女子傑出代表,1988年獲亞洲象棋聯合會頒予的亞洲國際大師稱號。 全港個人賽於1978年改制,規定上屆前八名棋手可以以逸待勞,與初賽前8名棋手進行最後16強淘汰賽。曾因免除複賽之困累,加上他的得意弟子吳克樂連勝兩局淘汰名將黃冠中躋身八強,遂精神大振,連克諶龍、蔡自立進入決賽。愛徒吳克樂準決賽與趙汝權火拼,三局成和,第四局也是和棋一盤,奈何在殘局時一誤再誤致負,否則戰和抽籤如獲勝,將會留下師徒爭冠的棋壇佳話。結果決賽曾趙對壘,兩人棋逢敵手四局皆和,抽籤決定冠軍誰屬,幸運之神再降曾身上,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奪得個人冠軍。相距第一次稱王至今三十年,放眼香港棋壇,能有幾人?是年他與趙汝權出席亞洲象棋錦標賽,為香港取得第三次亞洲冠軍,趙、曾亦分獲個人冠亞軍,過去幾年頹風至此一掃而光。 保濟丸隊退出棋壇後,已罕有商業機構組隊參與活動。1980年香港效仿內地象棋團體賽,每隊四名棋手出賽,香港英資機構牛奶公司報名參賽,成員為曾益謙、陳傳堅、黃樹楷、麥昌幸、王顯剛,奪得香港棋壇有史以來惟一一次四人隊際賽,亦是曾益謙最後一次團體賽冠軍,彌足珍貴。展鴻棋院亦以此時最為興旺,常常與各地區棋隊進行友誼賽,左右先鋒吳克樂、陳傳堅兩位得意弟子,輔以王顯剛、雷鴻才、郭銓、黃樹楷等,戰績勝多負少。 八十年代香港棋壇有如百花齊放,群雄割據。其中有棋界名人陳允亨、馮如馨的金剛鑽象棋隊,擁有徐耀榮、趙汝權、張百專、陳志文、羅權多位好手,延續70年末盛勢,舉辦名人賽、邀請外隊訪港、到內地訪問聲勢隆隆。而聚集在長沙灣的棋友楊國章、陳德、翁德強、朱俊奇、盧標等實力也難輕視。以鄭仕俊的金銀島遊戲機中心為基地的業餘棋友周自達、陳靈輝、梁啟泉、鄭守賢、楊國章、朱學文、黃樹楷等亦成一股新勢力。港島維多利亞由鄧福基掌舵,黎惠東、莫沃培,林輝、黃敬慈、鄭百良、譚小文等坐鎮,加上荃灣,元朗兩地棋友,各地搦戰之風此起彼落,造就香港棋壇一時輝煌。此時展鴻棋院因太子道拆建遷址淘大花園,那兒地方狹小,只能客納三二對棋,加上吳克樂赴美修讀博士課程,陳傳堅、雷鴻才、王顯剛因工作關係淡出棋壇,人才頓覺凋零。 1985年曾於九龍荔枝角道覓得近千尺樓房再度遷居,棋友紛紛重聚。「大帥」張百專策劃棋院喬遷誌慶,舉辦「棋星杯」團體邀請賽,雲集全港過半好手,計有港島隊領隊王健全,顧問曾振邦,隊長曾益謙,隊員黃福、莫沃培、陳靈輝、林輝,南九龍隊領隊陳文興、張繼善、徐德興,顧問黃強,隊員鄭百良、黎惠東、陳鎮賢、許繼承、李偉康,北九龍隊領隊鄭仕俊,顧問鄭守賢、盧標,隊員梁達民、楊國章、翁德強、梁啟泉,新界隊領隊周自達,秘書林沾鴻。總務麥樹輝,隊員盧鴻駒、李鏡華、李廣流、黃樹楷、馮達華。比賽中午在棋院進行,五時後移師酒樓繼續比賽,精彩棋戰自然吸引不少棋迷到場觀戰,北九龍隊勇奪棋星杯,賽後筵開十數席,杯酒言歡,盡興而返。眼見棋院業務重新興旺,心情自然開朗,重拾信心,稍後與李旭英代表香港新誼隊前往台灣參加中正杯象棋國際賽,云云十數國際勁旅,港隊脫穎而出捧杯,曾也於1988年獲亞洲象棋聯合會頒予亞洲國際大師頭銜。 好景不長,幾年後棋院為大業主收回改建酒店,曾千辛萬苦籌錢於元朗自置居所,路途遙遠,弟子棋友紛紛卻步,而元朗區棋友亦因自有會址,少人問津,展鴻棋院至此名存實亡。 1996年曾最後一次參加全港個人賽,這次冠軍雖為黃志強,但他與黃這次比賽均未敗一局,只因比黃少勝一局屈居亞軍。不過關鍵是他與黃對弈的一盤棋,曾本有可勝之機,卻在不經意中錯過,使最後一次比賽未能畫出完美句號。但回頭一想年逾花甲尚能傲視同儕,夫復何求。 曾幼時因其父營商境況較佳,少年時就讀香港名校喇沙書院,故此亦略懂英語,戰亂停學,但仍自學不懈,尤好中國史學,家中藏書甚豐,閒時每喜挑燈夜讀至凌晨兩三點不言倦。特別喜愛愛國詩人屈原作品,不知是否與他常自嘆懷才不遇有關,常喜與友好閒談誇耀隨時隨地可念誦屈原所作的中國歷史最長的一首古詩《離騷》。曾五六十年代分別在《大公報》、《新晚報》、《真報》、《香港商報》撰寫棋稿,其行文典雅、見解精僻,棋友受益匪淺,其著作《象藝選粹》一書,六十年代差不多人手一書,被視為瑰寶。曾有哲嗣慶慈也愛躍馬橫車,並獲校際比賽冠軍,後因以學業為重,未在棋壇露面。慶慈香港大學畢業後致力於教育工作培育英才,現為香港某著名中學校長,事親至孝,曾老來弄孫為樂,備感安慰。 曾益謙終生熱愛象棋,一刻不懈。但幾十年棋枰爭戰,患有較重的頸骨骨刺,不能久坐,行動亦有影響,雖仍報名參加往後團體賽,亦只偶爾小試牛刀。一生鍾情象棋藝術的他,怎能百無聊賴投閒至散?幸好網上象棋開始流行,曾如獲至寶夜以繼日樂於網上弈棋,每逢網絡賽事,多有參與。 2002年1月,曾因感身體不適往診就醫,竟然發覺病患末期肺癌便入院診治,臥院期間仍甚樂觀,認為仍可生活八九年,出院後依然以棋作樂。可4月9日病情突變,搶救無效病逝,棋壇人士無不陷入悲痛之中,為失去這樣一位老師痛惜不已。縱觀老師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為香江棋壇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永遠為棋界敬仰,香港名流區永超曾書寫這樣一幅輓聯,也許就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鳳雛享譽弈林樹木樹人儀形萬古,騎士揚名香江立功立德讚頌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