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手賽冠軍獎金15萬,為什麼不能加個0?

最近幾年,“掐尖”比賽越來越多,地方抓住這個機會,舉辦一系列賽事,邀請全國冠軍人物,或者等級靠前棋手參賽,為地方經濟發展造勢,同時也造福了億萬棋迷。 象棋幾億棋迷,相比圍棋與國象,流量相當可觀,在線觀看數據一再刷新,巨大流量是辦賽的底氣與信心。 然而,縱覽比賽獎金,卻配不上賽事的金招牌。 名人、棋后、國手、精英等系列名稱,比賽獎金一直在15萬左右徘徊不前,上海大師賽還能安慰人心,冠軍獎金達到30萬,但相比圍棋的系列高規格賽事,這些獎金額度簡直不值一提。 動輒百萬以上的冠軍獎金,讓圍棋自帶流量,象棋巨大流量配上低額度獎金,形成一個令人目眩的驚人反差。 冠軍獎金是賽事規格高低最顯著的標準,夢百合、百靈杯、衢州爛柯杯均為180萬,新奧杯220萬,兩人之間的大賽古力十番棋500萬,滎陽世界棋王賽100萬,同樣具有天地之差。 如果說舉辦地不一樣,很難做出對比,對比也沒有意思,那麼同樣在成都舉辦的大賽,一個天府杯冠軍200萬,一個全球雙人賽冠軍15萬,這還是由原來的8萬增加上來的最新峰值,便可窺一斑。 去年年底,首屆“灣區杯”中國圍棋大棋士賽開幕,深圳市市長、政法委書記、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秘書長等常委級別人物出席開幕式,冠軍獎金50萬。 而與之同地舉辦的“鵬城杯”全國象棋排位賽冠軍獎金首屆40萬,第二屆降格為30萬,開幕式出席領導為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巡視員,羅湖區副區長。 這是項目差異,還是資源差異? 1984年霍英東先生承諾,5年之內,在有胡榮華參加的大賽中,取得冠軍,此人若是非華人國際特級大師,將獲50萬美元。 此舉一出,全球譁然,在80年代,50萬美元意味著是一筆天文數字。 儘管後來沒有歐美外籍人士奪冠,領走50萬美元,但此舉在當時已是天大新聞,無人不知。 2001年,BGN世界象棋挑戰賽冠軍10萬美元,是為當時最高獎金,拿來與後來的碧桂園杯冠軍70萬,同樣有較強的競爭力。 遺憾的是,後來幾屆碧桂園杯冠軍獎金狂瀉到20萬左右,更是不堪。 不臨深溪不知地厚,不登泰山不知天高。 唯有對比才能察覺差距。 如今的掐尖比賽噴薄而出,億萬棋迷奔走相告,歡天喜地,低配的獎金額度卻配不上金字招牌,同為國粹,同時同地,竟為雲壤。 究竟何種原因致此? 象棋自身定位 象棋受眾基礎雄厚,高達3億,官方說法為1億,可以達到百年不推廣依然可以香火不斷的地步,玩家多,自然不夠金貴了,不稀罕了。 儘管是中華國粹,也無法提升市場價值。 這個觀念在產業鏈從業人員以及出資方心目中,大概都是如此。 象棋泰斗胡榮華也曾說過,你一個下棋的,跟人家搞科研的,搞技術研發的相比,對社會的直接貢獻沒有那麼大,憑什麼要這麼多錢,差不多就行了。 資源差異 毋庸置疑,象棋的政商資源,相比圍棋確有不小差異,不能說象棋高層資源沒有,有,但是多數不願意拋頭露面,不願擔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是小圈子自己玩玩而已,就此打住,資源不再外溢。 如今像霍氏集團、碧桂園集團那樣出手豪放的商家資源也是寥若晨星,非常稀罕了。 新聞宣傳 象棋無一家專業媒體,是當今棋壇的難以消除的痛。 棋藝雜誌社停刊,廣東象棋網與東萍象棋網無專職采編人員,臨時兼職,天天象棋對弈平台側重點不同,更無全職采編人員配置。 早幾年,紅火一時的中國棋牌網與中國智力運動網如今也煙消雲散。 相比圍棋的新浪、弈客、弈城、野狐、圍棋天地、天元圍棋、體壇週報等媒體矩陣,象棋新聞傳播力量確實羸弱不堪。 凡事有因果,長久的虧空,直接體現在冠軍獎金上與棋手收入上。 這就是國手賽冠軍獎金僅僅維持在15萬元,後面不能加一個0的原因。